河南郑州中专学校招生平台_公办中专_职高技校_河南技师学院_教育考试院报名服务平台

HENAN VOCATIONAL & TECHNICAL COLLEGE JOINT ADMISSIONS WEBSITE
河南省大中专学校联合招生网
TEL:0371-60255009
Q Q:2929274454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新闻资讯 » 正文

高职教育发展的技术文化基础——基于新文化运动以来的发

作者: 浏览次数:46次  时间:2019-11-06
       高职发展的技术文化基础是其独立性与组织性,高职未来可行路径应该是在智能化时代寻找技术独立化发展空间。(单独一部分)目前,研究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成果论述了它的产业技术、经济基础和社会发展水平等制约要素,为推进河南中专学校教育发展研究提供了理论视角。然而技术文化视角却一直没有被重视,因为技术文化基础比较隐蔽,它需要基于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历史纵深反思,同时要求具有广阔的科学技术文化视野,因而人们容易忽视或者不免轻视。事实上,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价值追求与科学技术发展紧密相关。没有相应的技术文化基础,高职教育类型不可能出现。如今处于第四次工业革命来临前夕,从历史变迁和现实关注角度探索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技术文化基础,是未来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理论探索和实践研究的基础。

一、新文化运动以来的技术文化演进与高职发展

      人类社会有别于其他动物组织的最大不同是拥有文化子系统。人们不仅能够通过行动和传播信息参与社会组织,也能够通过思想来影响社会组织,前者在动物社会也有,而后者则是人类社会的特有属性。因而文化子系统必须作为社会系统中的独立子系统来处理。技术文化系统作为与中国高职教育类型最为密切的子系统,深刻影响高职教育的生发和扩张。

(一)新文化运动以来中国技术文化变迁
        
     如果说文化是指人类的生存格局,那么技术文化就是人类通过技术实现社会和经济发展的生存格局。技术处于一种怎样的生存格局,则会形成相应的技术文化。新文化运动以来,中国技术文化经历了经验性分散化向独立化和组织化转型。
        
1.技术文化的独立化转型
        
        中国经过了技术文化发展相对比较稳定的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时期,它就像一个保险箱,把技术文化封装在技术和艺术混合一体的经验类比思维且分散存在的空间中,因而传统的中国技术文化也叫技艺文化。1919年“五四运动”爱国救亡让新文化运动达到高潮,之后西方科学技术文化与中国技艺文化在冲突中融合,中国逐步发展出现代意义的技术文化自觉。它的主要特征是在短期内迅速经过了人工技术文化、工业技术文化和信息技术文化3个阶段调整,形成了目前独立的技术文化体系,也建构了与之匹配的包括中职、高职和应用型本科教育乃至研究生教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高职教育类型正是在这3个过程及技术文化的独立化过程中逐步生发、壮大以至于精致化的。
        
2.技术文化的组织化转型
        新文化运动以来,技术文化独立化过程同时也是其组织化过程。自1919年新文化运动以来,中国技术文化的变迁大致经历了3个主要时期,分别是科学技术文化引入、科学技术和经验技术文化的重组,以及科学技术文化的创新。这3个转型的特征主要是在原有的组织制度层面的技术文化转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技术文化转型,以及在国际化氛围中的技术文化转型。此外,随着中国在人工技术文化、工业技术文化和信息技术文化中对技术实质内涵逐步了解,技术文化经过了从自在到自为的组织化过程。
        
      特别是1985年中共中央做出《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强调了现代科学技术是社会生产力最活跃和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之后,技术组织结构的规划中强调应该以企业、高校和研究机构在技术开发和成果转换领域进行协作,以改变研究机构与企业相分离,研究、设计、教育、生产脱节,军民分割、部门分割、地区分割的现状。具体改革举措包括按照科学技术活动不同类型特点实行经费分类管理;解决技术成果配套、商品化生产和经济效益等方面问题,为市场提供合适的技术商品;运用系统工程的管理方式和加强宏观管理等。这一系列举措都是从技术培养实体、技术传播路径、技术构成结构和技术发展方向做出组织化战略规划。
        
(二)技术文化的独立化带动高职质量发展
        
      近代技术文化转折点确实是新文化运动,尽管由于其后政治局势剧烈变化和战火不断而使转折较为艰难。高等职业教育作为直接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教育的类型,认识和探索技术文化运动的规律是探索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

      尽管高等职业教育系统化是在20世纪80年代职业大学转型兴起的,法定地位的确立是在1996年《职业教育法》颁布之后。然而由于新文化运动引进了新科学思想和新民主文化后导致大量中等层次的实业中专出现。当时的中专培养目标与目前的高等职业教育类似——技术技能应用型人才,且作为当时职业教育最高形式与目前高等职业教育地位相符,许多中专通过发展后来成为高等层次的职业教育。
        
      新中国成立后,尽管人们已经意识到技术发展的重要性,然而却没有把技术文化从普通的劳动和一般的技术文化中独立出来,又加上“文化大革命”对技术文化的破坏,因而技术文化应该独立的观念仅处于人们潜意识状态。直到1978年改革开放后,一是国家开始强调科学技术发展,在20世纪90年代迎来了高等职业教育飞快发展;二是随着人们对技术观念的转变,即技术应该在科学发展的基础上独立发展。为了培养一线应用型人才,从1980年开始在东南沿海和经济较发达城市逐步探索职业大学和地方性大学,这是高等职业教育规模化发展的开端,其后甚至发展出本科层次的技术应用型教育。目前,中国技术文化正在进入以智能技术为主要特征的新阶段,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进入了新阶段,逐步开始强调内涵发展和创新发展,甚至作为主体单位获得科学技术奖。
        
(三)技术文化的组织化带动高职规模扩张
        
        1919年“五四运动”高举爱国口号,提倡民主与科学,可算作技术组织化的开端。留美学生赵元任、任鸿隽、杨铨、胡适等组成第一个科学家团体,创办《科学杂志》致力于探索中国科学发展。1928年,当时的国民政府组建以著名教育家和科学家蔡元培为首任院长的国立北平研究院,是一种以轻工业为主体、通才教育和政府较少干预的欧美式科学技术发展模式。到1935年,相关研究机构已经发展到70个。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在原来基础上成立了中国科学院。影响技术文化组织化过程的主要因素是政府发布大量与技术发展相关的政策文件,以及相关管理部门和组织逐步产生。1956年成立了国家科学规划委员会,组织全国600多位科学家和技术专家制订《1956年至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拟定了57项重大任务。其中出现一系列工业部门,逐步建立组织化的技术文化和科学文化基础。
        
        1978年,改革开放确定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奠定技术文化组织的战略基础。1985年,中共中央做出《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强化了技术文化的组织化,中国科技体制改革进入到有领导、有组织的全面实施阶段。
        
        技术文化组织化过程中,高等职业教育的规模扩张主要是转制和中专升格。而从1999年开始,国家实行“科教兴国”战略,对高等职业教育影响最大的是提出了高等教育改革,积极探索通过多种途径发展高职教育。最显著的举措是改变已有的管理模式,积极实行在国务院领导下,分级管理、地方为主、政府统筹、社会参与的管理体制。这种管理体制转换为高等职业教育地方化发展和特色化发展,形成了多样化的技术文化组织,因而其后各地各种特殊的高等职业教育出现。2004年之后逐步建立了国家层面和省级层面的部际联席会议制度,这个举措在多样化发展的基础上实现了统筹、沟通和协商。由于职业教育组织化的效应逐步在职业教育系统中为其他教育类型树立了榜样,逐步形成了组织化的技术文化。这种文化的影响,在有些地方出现“高考考得好不如工作找得好,一技之长好过普通大学”等民间看法,进一步从实质上确立技术文化的民意基础。
        
        文化的转型使人们普遍从追随学历教育转向追求终身职业技能提升;唯知识的学习观逐渐转变为提高职业能力的学习观。这个观念的转变又进一步反作用于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因而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高等职业教育迎来了大发展。尽管当时的高等教育扩张政策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外部因素,但如果当时没有对技术技能人才普遍认可的技术文化背景,高等职业教育的规模化大发展的现象是不可能产生的。


二、高职发展的技术文化基础是其独立性和组织性

      从新文化运动以来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变迁不难发现,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没有永恒的技术文化基础,因为高等职业教育技术文化基础是在时间范畴和社会背景因素综合作用下的结果。然而,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却有稳定的技术文化基础。
        
(一)高等职业教育发展需要与之匹配的技术文化基础
        
      基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历史发现,不同的发展阶段需要不同的技术文化基础,从全世界职业教育整体发展趋势而言也具有类似特征。德国和奥地利等德语文化圈的国家主要以“双元制”的形式发展高等职业教育;而澳大利亚、美国和英国等英语文化圈的国家主要采用的是TAFF学院、社区学院和多科学院等形式。可见,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受时间和地域范畴限制,不同阶段和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高等职业教育需要不同的技术文化基础。
        
      高等职业教育发展需要怎样的技术文化基础?问题的解决需要从技术发展的本质切入。技术发展过程中具有一定的内在一致性,因为无论在何种时期或社会文化价值中,发展技术的目的只有两项:一是通过不断解放人的体力和智力以减少人直接参与劳动过程;二是持续提高效率以不断在单位时间和单位资源消耗中获得更多产品。从这个意义上看,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所需要的不同技术文化并非是跳跃式的,而是继承性或延续性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之所以能在信息革命乃至现代智能革命中不消亡反而逐渐繁荣,因为有与之匹配的独立性和组织性技术文化逐步被发觉并强化。
        
(二)技术文化的独立性是高职发展的根基
        
       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基础首先是技术文化的独立性,它是高职作为一种教育类型从文化意义上的根基。技术独立性的追求是高等职业教育的根本性质,随着时代发展所不同的是技术本身内涵的扩大,而非技术独立性丧失。从技术内涵强调手工技术,到工业技术和信息技术,再到人工智能技术。内涵逐步深化的同时实践性的成分依然保留。因为技术永远是面向人类服务,所不同的无非是把一部分具有规则或低端重复性的工作转接给人工智能技术。而直接面向人类的养老、护理和心理治疗等生活实践的服务,依然需要专业的高技能工作者,并且是人工智能难以取代的。
        
1.高等职业教育发展需要把技术文化从科学文化中独立出来
        
       在原有的经验技术文化日益转向科学技术文化的过程中,科学与技术的分野是否逐步模糊?答案是否定的。

       新文化运动以来,技术文化发展的总体方向是科学技术文化,然而不意味着技术丧失独立性,技术具有科学理论保障下的独立性。经验技术文化时期,技术完全不用考虑科学发展的情况,那时的技术文化处在经验硬态试错的阶段。而在科学技术文化时期,尽管人们使用的技术需要在科学理论范畴下实践,需要满足科学发展的客观规律。然而,由于专业分工的细化,技术运用的过程并不需要从原始的科学理论开始探讨,技术在其逻辑通道中有自身的规律和方法。        

       教育需要组织层面的技术文化才能使之系统化发展,因而就需要组织去推动,我国高职的产生主要是在科学时代下独立的技术文化与以往的经验技术文化共同作用的结果。对高职而言,需要技术组织层面的技术文化推动高职教育类型发展,而技术组织文化是高职发展最大的制度化力量。
        
2.高职特色化发展需要技术文化的独立
        
       尽管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已经发展为全世界规模最大的技术技能教育系统,然而总体办学却没有与该地位匹配的质量水平,主要原因是原有技术文化深受科学概念的影响,而缺少独立的技术文化特色。目前急需扭转这种技术文化趋势,特色化发展才能保障高职的高水平发展。特色化技术文化应该包括3个方面: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组织制度层面、功能层面和系统层面。总之,独立的技术文化使得高等职业教育不易受学科文化或科学文化的影响,形成较强的独立提出和实施行为目的的能力,避免高职成为普通本科的“压缩饼干”。高职隶属于具有独立技术文化的职业教育体系,它应该针对具体的行业需求,且应该服务特色化和具体职业性人才的培养。
        
3.高等职业教育质量提升带来技术文化的进一步精细化
        
      以往的高职建设停留在规模化建设的状态,而缺少对高职内涵建设的文化氛围研究。这是因为人们通常认为发展的动力在于政策驱动和经济需求,而忽视作为任何一种教育类型发展的内在文化的根本动力。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独特教育类型也不例外,它深受内在的技术文化的动力制约。实际上,有学者认识到“研究型高职”是这个时代高职内涵式发展的必然要求,且相应的制度和文化急需重建。另外,高等职业教育以其高技能型人才培养定位而成为特殊的教育类型,因而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直接面向实践研究。实际上,面向实践的研究并非只有直接面向器物一个层面,还具有工序、程序、方案等各类型的实践。它们的主要特征是直接对实践活动产生具体的程序,而非理论意义上的参考或图景。
        
(三)技术文化的组织性是高职发展的保障
        
       基于技术文化与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历史事实,能够发现两者是在组织化政策和社会背景中同步发展的。为什么组织化能够促进技术文化与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同步?重要的原因就是组织化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保障。主要表现在:技术文化组织化有利于技术在不同行业之间转化,从而保障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具有核心能力;技术文化的组织化有利于科学文化转化为技术文化,从而保障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具有技术应用型的特征。
      
      技术文化的组织性对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有3方面启示。首先,高职作为一种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主体,必须参与整个技术的创新分工过程,比如寻求与应用型研究生培养模式对接,承担技术应用研究、设计和开发的部分工作。其次,因为社会职业分布结构的快速变化要求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主题转向办学风险控制。最后,高等职业教育应该寻找自身发展的特点。总之,高等职业教育发展需要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寻求在融入新技术文化发展过程中的特色化发展。


三、高等职业教育未来发展路径应该面向技术独立和技术组织

       技术文化与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密切相关,并且技术文化对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具有奠基性、基础性和决定性作用。因而高等职业教育未来发展的路径能够在技术文化的独立性和组织性内涵中得到启示,从未来技术文化可能的发展趋势中能够启示高等职业教育未来发展的路径。
        
(一)在智能化时代寻找技术独立化发展的空间
        
      第三次技术革命是与信息和知识密切联系的准智力革命,而将来的智能化时代是真正意义的解放人类智力的革命。智能化时代科学文化的主要特征是人的技术主体性和对象性特征逐步消失,而推崇理性和情感的科学和文化特征,导致技术独立性的发展空间逐步缩小。然而,技术文化独立性是高职发展的根基,因而,在智能化时代寻找技术独立化发展的空间就显得极为迫切。应该从3个方面入手:一是主动寻找科学文化与技术文化的互动领域和对接点;二是厘清未来技术文化转型的基本路径;三是探索构建技术独立发展的理论和实践语言。
        
     首先,传统经验技术文化已经不能带动高职发展,目前的高职教育技术类型主要是科学技术的应用加上少部分手工艺技术,因而经验技术的市场已经逐步收缩。其次,未来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总体目的并没有改变,改变的是培养怎样的技术应用型人才,以往的高等职业教育主要对接职业的专业性,而未来应该增加职业的研究性成分,包括对人类在3次产业中表现的技能、情感和意志等多方面的研究。这是智能时代技术独立化发展的新空间。最后,目前系统的技术文化并没有形成,因为中国并没有形成技术独立发展的理论和实践语言。领域专业化的概念和命题是技术独立化的基础,未来应该从课程和教材语言开始,逐步建立技术独立发展的概念和命题。
        
(二)探索高等职业教育与技术文化协调进化的组织理念
        
      技术文化独立性仅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根基,还需要特色化技术文化保障以及技术文化的专门化作为动力。后者实现的关键在于寻找高等职业教育与技术文化对接的桥梁。高职作为与技术文化对接的教育类型中的一种,需要与应用型本科和应用型研究生教育乃至成人教育和继续教育相区别,寻找到独特的高等职业教育与技术文化互动的桥梁,才能确定高等职业教育作为具体教育类型的特殊人才培养意义。因而需要探索高等职业教育与技术文化协调进化的组织理念和桥梁。 
              
(三)运用政府力量合理规制高职发展方向
        
        技术文化的复杂化和智能化倾向并不意味着应该采取“无政府”主义理念,而是强调需要在规制与放权之间取得平衡。而平衡的重要和有力手段就是采用政府力量。
        
       运用政府力量规制的前提是颁布对高职适应技术文化发展具有预见性的政策。高职应该服务企业并采取市场化发展路线是研究者普遍赞同的发展路径,然而简单的市场化并不意味着能够带来高职质量发展。20世纪90年代后期,在中央把高职办学权限下放地方之后,规模的快速扩张并没有带来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的快速提升。相反,高等职业教育缺乏内涵式发展问题逐渐被学者们提起并成为热门课题。而在21世纪,国家相关部门颁布一系列规范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后,比如,2000年《高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暂行)》,2002年《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2004年《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2006年《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2011年《关于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的通知》,2017年《教育部关于“十三五”时期高等学校设置工作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逐步培养了在中国乃至世界具有影响力的高等职业教育。此外,从技术文化的角度,技术文化的独立性和组织性也要求国家颁布更多具有预见性的政策,以规制高职发展。可见,在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环境下,高等职业教育发展除了需要市场化策略外,更需要政府颁布前瞻性政策。当然,政策的落实仍需政府牵头建立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协同创新的智库或平台,在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质量评估中,以能够适应技术文化作为指标体系的组成部分。



本文来源:河南省大中专学校联合招生网https://www.hnszzxx.com/
本文标题:高职教育发展的技术文化基础——基于新文化运动以来的发
本文地址:https://www.hnszzxx.com/news/201911/news1250.html
在线报名
快速报名 会有招生老师与您确认信息
专    业: *
姓    名: *
电    话:
手    机: *
地    址:
身份证号:
 


河南达文教育信息咨询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咨询热线:0371-60255009

豫ICP备2021017048号